温州青岩新型机砖厂

温州青砖-温州仿古青砖-温州青砖厂家-温州仿古青瓦-温州青岩新型机砖厂

7X24小时服务热线:

15080228587

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温州青岩新型机砖厂
联系人:李经理
电 话:15080228587
Q     Q:
邮 箱:
地 址:浙江省温州市
您的位置:首页 >>新闻中心 > 中国古代建筑构件——雀替

中国古代建筑构件——雀替

更新时间:2024-12-11人气:12
 一、何为雀替
梁思成曾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结构做过这样的总结:“中国的建筑在立体布局上明显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:(一)台基,(二)墙柱构架,(三)屋顶。任何地方,建于任何年代,属于何种作用,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,莫不全具此三部...”。
北宁喻皓在《木经》上也提出过“凡屋有三分。自梁以上为上分,地以上为中分,阶为下分”。
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“三分说”。
古代建筑上这三个部分,*早从敦煌壁画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。
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,“屋身”作为建筑立面的视觉核心,在整个建筑的装饰系统里是重要的。建筑的屋身(墙体、柱子)上,往往会进行大量的雕刻和绘画装饰。
而中国的古代建筑,重要的视觉焦点往往是在屋顶,华丽的部分也是屋顶。同时中国古建筑的屋身外面,往往有一圈“副阶周匝”,也就是在屋身外面还有一圈围廊,屋身和墙体会隐没在这一圈围廊里,也就是脱离了视觉焦点而“虚化”了。
而在虚化了的墙身部分,起到装饰性作用的,除了柱子和画满彩画的阑额,还有一种建筑构件,既承担起重要的结构作用,又具体极强的装饰作用。
那就是“雀替”。
走近一幢或华丽或大气或*的古建筑时,梁枋与柱子的交界处,可能会看到两个如下形状的东西:在明清建筑中,这两个默默无闻的拱卫着梁枋的小家伙叫做“雀替”。
雀替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(檐枋)与檐柱相交处。
雀替在清代的别名较多,如“雀替”“插角”“托木”“牛腿”等。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。
雀替原为两侧连作,卡入柱中的构件,起承托额(檐)枋,增加额(檐)枋榫部的抗剪能力,拉结额枋并减小枋间跨度的作用。清代雀替两侧分作,做半榫插入柱子,另一端则钉在额枋底部,并在表面雕刻花纹,这使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。用于进深方向单步梁、双步梁或其他梁下的被称为“替木”,与雀替有所不同。
清代雀替长为净面宽(面宽减1柱径)的14,高同上面承托的枋类构件,厚度为檐柱径的3/10,其下的斗拱长为1/2瓜拱,高2斗口,厚同雀替。
二、雀替的起源
讲到这里要提一下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柱头部分的不同演变。
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式多变,多利克、爱奥尼、科林斯、塔斯干等柱式都有自己*的柱头样式,但发展到*后,柱头部分并没有发生过“质”的变化。而中国建筑的柱头,经过演变,发展出了“斗拱”和“雀替”这两种独立的构件。早期的雀替仍然带有柱头,雀替也是比较狭长的形状。直到柱头消失后,形状才更加宽厚。
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。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,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;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。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,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,石建筑上用石雀替。
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。它的雏形在北魏就已经存在,而到宋代还只是一根托阑额的拱形横木,还没有正式成为重要构件。宋代称“角替”,
“雀替”这种构件,*早起源于北魏,却一直到明清才发展起来,成为中国建筑上重要的装饰部分。当然,中国建筑上,只有装饰作用没用实际意义的构件并不多见,即便是屋檐上的脊兽这么强的装饰意义,也是有实际作用的(脊兽实际上就是瓦钉帽演变而成的)。
Copyright ©2025 温州青岩新型机砖厂 版权所有  闽ICP备17023363号-4     技术支持:二七网 访问量:752  

电话咨询

咨询电话:
15080228587

返回顶部